
读完一本名著以后,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,不能光会读哦,写一篇读书笔记吧。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爱和自由》读书笔记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爱和自由》读书笔记1第四章讲述的内容依旧在延续前边的让孩子自己感受这个世界。
我们替孩子决定的事,拿选绘本这件小事来讲,最初可能是你替孩子选择。
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有自己的选择了。那么尽管这本书对于你来说可能不喜欢,但是她如果喜欢的话,请尊重这个选择。
不仅如此,穿衣服也是一样。孩子必须自己感受冷暖,自己体会美丑。
有时候我们灌输的“美丑”,我们告诉孩子:你这么搭配不好看,没有这么穿的,穿这件衣服会冷(热),对于孩子来说,她未必会听你,她会说不。
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,就是维尼执意要穿一件衣服,我说这么搭配不好看的,但是她说不要,就要这么穿。如果我执意去剥夺她的搭配行为,她会哭,然后执着地将衣服穿在身上。
这让我想到《萨拉就要这样穿》这本绘本,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审美,他们沉浸在那种花里胡哨的搭配中。
这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美丑的一个过程。她自己感受到了,通过其他元素的摄入,比如看美术展、看绘本的熏陶,她会形成自己的审美。
冷热也是一样,前三章笔记中已经提到了。
还有就是孩子的世界其实不存在那么多应该的:
书中有两个例子,就是成人认为的墨守成规的世界,去干涉孩子。
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小孩学的美术课,其实你看起来他们是在做“创意美术”,但真的都是老师将一个模板框架放在那里,这个东西应该在哪里,哪个东西应该涂什么颜色。
但这相较于我们小时候那种“花应该是红色叶子应该是绿色”的教法好得多了。
这里安利另一本书《和孩子一起涂鸦》。我先给自己种草了。
“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,创造经验感觉期,感觉知识敏感期。这时,如果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,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,那时你自己的,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,那时别人教的,那时别人的感觉经验,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!创意是不能教的!”
第五章建议所有家长一定要看一下
这里有一个被我们深恶痛绝的行为:逗孩子。
还有一个我们总是在做又非常后悔的行为:打骂孩子。
书里印象最深的话:小孩子的思维表情很明显,小孩子的思维需要较长时间。但是有的小孩不用思维,被训斥、被打骂的孩子不用思维的。他们反应较快,好像不经过大脑。
还有逗孩子:每次别人逗维尼我都不会附和,甚至会甩冷脸给对方。
说得好像有点矫情,但是孩子真的不能逗的。
这里提到了一个二孩家庭的例子,惯用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话就是: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要你了。
而这个例子中的妈妈用一个细心的观察看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,告诉妈妈非常爱你。
孩提时代的某些烙印打得很深刻,至于之到了成年之后都无法抹去,它们从意识层面进入了潜意识,有些成为了困扰。
所以和小孩子说话,其实应该更加尊重才对。
第六章 说到孩子反复做一件事
相信很多妈妈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:孩子反复地阅读一本书。
反复进行练习,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。
书中举出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的例子:先是逻辑、然后是情景、最后是准确的概念。
昨天《宛爸育儿》公众号我写的文章有位妈妈的留言,是非常精彩的经验总结:
孩子早期教育,老师的任务之一((其实也包括我们家长),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。
农村野地里的孩子,充满感觉但是没有人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,也是不行的。
还有孩子最初的认知,最好是一单一的色块让孩子认识颜色,拿一朵红色的花的卡片,孩子会以为红色是花,花是红色。
总结一下前六章,其实还是在说把感觉还给孩子,让他们自己感受这个世界。
我有一位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朋友,也是通过他的成长经历悟出了这个道理,所以他在指导别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,首先让家长把感觉还给孩子,尤其是孩子被打了,在家长看来被欺负的情况下,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,如果孩子并没有感觉到是受到了的欺负,那么家长的大惊小怪就略显多此一举了。
《爱和自由》读书笔记2每年夏天,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,令人心痛。前段时间看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,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,孩子就不见了。再见到孩子就已经是天人永隔,何其悲怆。
每当这个时候,舆论的发酵点之一,就是父母这一项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。父母这一项工作,从天而降。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,就获得了爸爸妈妈这个角色。
我的闺蜜孕中期,有一天说她自己前晚看怀孕生娃的帖子,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会喂奶,吓得睡不着觉。后来看到别人帖子里说,小娃娃一生下来自己就会吸奶,才终于不紧张了。
我这个比她老资格的妈妈,第一反应是,耻笑她,“哈哈笑死我了,是啊,娃自己会吃奶的。”
后来仔细想想,虽然我自诩要学习做一个好妈妈,但是看来“不用学习,养娃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”的观念在我心里也还是非常顽固的。
这几天看了《爱和自由》这本书,深以为然,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。
首先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:
爱是独立的前提,自由是成为自己的前提,有了爱和自由,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。
作者的核心理念来自蒙特梭利教育观,0-6岁是孩子“吸收性心智”发展的重要时期。这一时期,知识点不重要,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发展的方式探索世界,慢慢从感觉走向概念。父母,能做的是以稳定的精神状态,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体验平台,给予爱,给予自由,帮助他,满足他成长的需要。并且,不错误邀功。这样,孩子才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。
《爱和自由》读书笔记3爱和幸福这是一则深受小朋友喜爱的童话,这是一则充满了爱和宽容的童话,这还是一则寓意深刻的童话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!《巨人的花园》主要内容是:有一个自私的巨人,他不让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,还砌起围墙,不让孩子们进来。因此,巨人的花园里始终是冬天。后来有一个小男孩提醒巨人,巨人这才知道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自己的花园了。巨人让孩子们进到他的花园来玩耍,春天也来到了花园,巨人这才感到无比的幸福。我明白了助人为乐是快乐之本。巨人后来感到幸福是因为小男孩帮他除去了心魔,赶走了他那任性又冷酷的心和冬天,唤醒了他那善良、热情的心和春天。我懂得了孩子们是春天里的那一颗奋发向上的树,有了这些能把春天带来的孩子,无论多么寒冷,你的心仍然是热热乎乎的。在充满孩子欢笑的地方没有冷酷、自私和寒冷,只有善良、热情和温暖。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当然还需要一颗始终认为幸福和愉快、只需助人和知错就改的心来画龙点睛。以前,哥哥向我借东西 ……此处隐藏9885个字……不图谋恶事,不以不义为乐,只喜欢真理。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,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。”这是看《爱和自由》最初打动我的地方,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。
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,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,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《爱和自由》,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欺负。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,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,他们的能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,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,孩子总是问为什么,而我们的理由就是:“因为我爱你们。”可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。
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,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,因此我们处处小心,时时留意,这个不许,那个不让,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,限制了孩子的自由,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:“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,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,你们就听老师的吧,老师是为你们好,老师爱你们。”我相信,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。看完《爱和自由》,作为80后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,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,要做一个有心人,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,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。同时,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,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,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,只有家园密切合作,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。
看完《爱和自由》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,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,我们怎样去“教授”知识呢。,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教的方法,不再是枯燥的教,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,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量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。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,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,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,这种东西是智力。
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,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,同时,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,只有爱没有自由,孩子就会失去自我,只有自由没有爱,孩子便会冷漠。爱与自由同在,并加以引导和体恤,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,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必定会快乐、坚强、充满创造力和勇气。
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,现在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童年,忘记自己童年的故事,忘记自己童年的愿望,忘记自己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!这是我们的遗憾,因此我们更应该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、自由与温情,对宝贝更是应该用心去关爱,弥补我们的遗憾。
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,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。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,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、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,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,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。
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,理解孩子,热爱孩子,让他们充满快乐,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,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。因为“儿童是成人之父,儿童是人类之父,儿童是文明之父”。
《爱和自由》读书笔记14上个月通过和老师的推荐读了《爱和自由》从中感处很深!
不由的感叹!中国人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制,大人和老师的威严不可动摇;这样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有两点“好处”:一是让大人觉得有面子,二是便于操作、省事。但是这样的方式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;”以前,我错误的认为一个家庭里孩子至少要有一个怕人,要有个人“镇”得住他;认为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;认为一个严厉的眼神使过去,孩子就得乖乖听话“我们更是从小按着“乖孩子”的模式教育孩子去听话、不惹事、好好学习、不贪玩,给孩子安排好以后的路考好学校进好单位。
在一个作风严重的家庭,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管制和压抑,“爱和自由”的观点能实现么?所以说,平等对待孩子是我们做父母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,如果你不试着平等的对待孩子,把孩子当做朋友对待的话,我们就会很难理解孩子、发现孩子,更别提赞美孩子,我们会忽视孩子敏感期、无法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需要,这些都会在孩子日后的行为中出现负面作用。
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接受并改变一种教育理念,给孩子平等的爱。蒙特梭利说:“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,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,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。”这让我想起孙老师的一句话:“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;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……”
孩子到了某一个阶段,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维上,都在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,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,他会为着自己的独立冒很多险,会进行各种探索。而此时,我们成人就会,“强行”让孩子听话不能这样,也不能那样的。【危险了,会弄脏衣服】。而忽略了孩子的自由。
确实是这样。孩子6岁前成长更应依靠自我教育,而不是来自成人的教育。给孩子充分的自由,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,相反,在自由中,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。
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,发展的是心智,认知的是真理,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。爱他,就给他自由!或许,我们真的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们更多一些的自由,不能再这样打着“爱”的旗号过分约束。作为老师、家长的应好好保护孩子们的天性,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天空下更加自由地探索这个他们未知的世界。
《爱和自由》读书笔记15《爱和自由》终于读完了,《爱和自由》读书笔记。整本书下来,从一开始的无比崇拜到慢慢有质疑再到最后勉强看完,竟然会在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有如此变化,是我没料到的。
孙瑞雪的蒙氏幼儿园的确造福了很多中国孩子。但也可能的确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孩子成长得太艰辛了,她才如此强调,甚至夸大爱和自由的重要性。蒙氏的原作我还没有时间看,但已经听说,爱和自由并不是蒙奶奶所强调的内容。我想,孙瑞雪这也是在因地制宜吧。她说蒙奶奶的理论不必为不同的文化而改造,是仿佛马克思主义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,但她仍然不自觉地做了改造。
不过在我看来,这都不算什么,只要真正给孩子们带来福利,真正让中国的家长们停止因为儿时成长的创伤和压抑带来的新一轮“折磨”,无论如何,我们都应该感谢这样一个人,读书笔记大全《《爱和自由》读书笔记》。
一开始读的时候,我认真的用荧光笔画出来很多句子。当时带给我挺震撼的效果,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。我并不是说,她说得跟我平时所想到不一样,我就一定要跟在后面点头称是。我自然而然滋生出来的崇拜之情,是源自我做母亲的敏感和直觉。我的直觉立刻告诉我,原来是这样啊,的确是这样的。一路读下来,她给我的不是一个理论,一个新理论那么简单。我得到的不是“鱼”,而是“渔”。也就是说,她说到的问题我不见得遇到,但我遇到新问题,我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游移不定左右摇摆。我明明白白的知道了,这个世界上没有速成的解决方案,可以直接从别人的类似案例中拿来就用。做母亲,是不可能偷懒的,我是说精神上。遇到具体问题,妈妈必须靠自己结合实际来解决。
只是这样一本书,一本或许“误读”了蒙氏理论的书,如果每一位中国的家长都能认真读一读,他们心里的很多迷惑都将解开,他们的孩子都或许能多少受益。